他的眼神坚定,环视四周,大声下令:“全军出城布阵,严阵以待!”
于谦补充道:“锦衣卫巡查城外,若有士兵临阵退缩,格杀勿论!”
他边说边提笔疾书。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他,连孙太后也不例外。
这是属于于谦的时刻,他的光芒无人可及。他握笔沉思片刻,迅速完成了一幅作战图。
“九座城门至关重要,各将领必须严加防守,若有失守,立即处决!”他审视地图,逐一指派任务。
“安定门,由陶锦负责!”
“东直门,交与刘安!”
于谦每点一个名字,那声音便响彻整个奉天殿。这些将领都将名垂青史。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
“正阳门……”
于谦继续点将。
最后,他来到德胜门。“德胜门正对敌军,你去是否太过冒险?”杨士奇忍不住问。
于谦回答:“没什么好畏惧的。这场仗早晚要打,我必须亲临前线,否则怎能激励士气?”
杨士奇不再多言。殿外的朱元璋等人看得激动不已。于谦文武双全,堪当大任!
此刻,奉天殿内气氛庄重。
所有的官员齐聚一堂,气氛前所未有的沉重。于谦巡视四周后,目光微颤,神情严肃。他环顾在场的众人,包括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诸多朝廷命官,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严肃与坚定。
他们深知事态紧急,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北京若失,敌军长驱直入,大明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于谦清朗的声音骤然响起:“开战即死战!”
他语气激昂:“守城将士,定要奋勇杀敌!”他的声音愈发洪亮:“若此战失败,大明恐成第二个南宋,江北百姓将受屠戮,子嗣亦难存留。”
“一旦局势恶化至此,我们将再无转机。”他继续说道,“那时,我们有何颜面面对天下苍生?又有何面目见太祖、太宗?”
在场的人听罢,齐声高呼:“此战必胜!”
回荡的大殿内,所有声音汇聚成一股力量。这一刻起,北京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
安定门、东直门各路将领誓死坚守。他们别无退路,唯有胜利方能保全自己及家人。虽明知战死沙场乃军人荣耀,但若家人遭难,则是莫大的悲哀。因此,这一战,他们皆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于谦坐镇德胜门,调度全局如臂使指。其军事才华令人叹服,在他一次次精准指挥下,瓦剌军队屡受重创,最终仓皇溃退,为大明火炮所震慑。
“若非于谦,此番北京之围难言必胜。”朱元璋感慨道。
“正是!全靠他!”朱棣亦点头附和。
朱瞻基却有不同看法:“虽则于谦居功至伟,但另有一位亦不可或缺。”
朱元璋眯眼打量:“何人?莫非是孙太后?她整日愁眉不展,又未见有何作为。”
“依我推测,她怕是在思念幼子罢。”
朱元璋目光锐利,瞬间领悟。
朱瞻基摇头:“并非她,而是我另一位皇子——朱祁钰。”
朱元璋与朱棣皆微微错愕。
随即镜头转向一位少年英杰,入宫觐见孙太后。他跪伏于地:“恳请太后恩准,愿赴前线效力!朱家子弟岂能贪生怕死?只闻战死之名,未闻生还之理!”
孙太后注视片刻,终究颔首应允。
“既如此,你可去寻于谦,听其调遣便是。”
“遵命!”
随后战局陡变,此少年骁勇异常,单骑冲阵,威震敌军。朱元璋观之不禁动容。
“朕在你儿身上,初觉稚嫩,不想临阵竟毫不逊色。”他对朱瞻基笑道。
“此子远胜朱祁镇,乃我朱氏宗室之福。”朱瞻基亦颇感欣慰。
“且看后续。”朱棣缓缓道。
战场上烽烟四起,终保北京无恙。
而也先愤懑不已。
为安定社稷大局,于谦更向孙太后进言,拥立朱祁钰登基。
古语云:“国不可一日无君。”此时立新帝实为上策。
朱元璋闻言瞥向朱瞻基:“好得很!你真行啊!两个儿子都坐上了龙椅。”
话中隐含调侃。
“祖父莫再取笑于我。”
朱瞻基苦笑着摇了摇头:"怪只怪我那儿子不成器,眼下若不让他站出来,这皇位怕是要保不住了。"
朱元璋听后冷笑一声。
不久便见也先败退,未能攻下京城,自己一方更是伤亡惨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