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当作自己的家,你父亲若不管你,我和师娘就是你的依靠。”
肖秋珍早已对柱子的经历心生同情,此刻听他说得如此坚定,更是疼惜不已。
这句话几乎将柱子视作亲生儿子了。
毕竟多年未育,他们对孩子的渴望可想而知。
而眼前的柱子品行端正,让他们难以不动容。
何裕柱见状,连忙站起道谢。
柱子说:“师傅师娘对我很好,我心里很感激。
我爹不要我了,以后你们就是我和雨水的亲人。”
李保国听后,脸上露出一丝喜悦。
他虽在外是鸿宾楼的名厨,但没有子女始终是个遗憾。
他和肖秋珍相互理解和尊重,这问题不大。
然而,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认为早婚生子是理所当然的事。
若是婚后一两年还未生育,外界的闲言碎语就会层出不穷。
肖秋珍出身良好,娘家也算富裕,但她因未能生育,被娘家渐渐疏远。
幸亏李保国作为鸿宾楼主厨的地位稳固,否则肖家恐怕不会如此忍耐。
即便如此,夫妻俩在岳家并不受欢迎。
何裕柱的到来让李保国重新燃起了希望。
这孩子聪明且愿意继承他的厨艺,这让李保国十分喜爱。"秋珍,把柱子带来的茅台拿过来,今天我很开心,要喝两杯。”
肖秋珍瞪了他一眼,“少喝点。”
她起身从窗台上取来茅台,为李保国的小瓷杯倒了一点酒。"怎么只倒这么一点?”
李保国看着杯中未满的酒,想要争取更多。
肖秋珍摇头说道:“如果不是因为柱子,连这点都不会让你喝。”
看他现在的身体状况,根本经不起多喝。
李保国笑了笑,不敢再要求了,怕连这点酒都喝不上。
他对柱子说:“你年纪还小,喝茶就好,今天跟师父一起喝一杯。”
通过这次交谈,李保国家和何裕柱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了。
加上李保国心情愉悦,两人说话也自在了许多。
何裕柱见状,主动端起茶杯道:“师傅,您慢慢喝,我用茶代酒,先敬您一杯。"
……
几轮酒后。
李保国格外珍惜这好不容易喝完的半杯酒。
他边吃桌上的菜边慢慢品尝,直到现在才终于饮尽,脸上还带着满足的神情。"柱子啊,虽然我们是师徒名义,但..."
俗话说,厨子拜师要先当三年学徒再效力两年,即便如此,很多师傅还是会有所保留,担心教会徒弟后自己会挨饿。
不过李保国对何裕柱完全不同。
首先,何裕柱是他师兄的儿子,关系更亲密;其次,李保国深知识人的重要性,而何裕柱的性格在他看来非常出色,绝不会做出忘恩负义之事。"我们做厨师的,有一件事要记住。
哪怕将来你独立门户,也要始终铭记:只负责做好饭,不干涉食客。"
此言一出,何裕柱心中一震。
这句话似曾相识,他在原剧中似乎也听过类似的话。
如今,这句话竟从自己师傅口中说出,仿佛命运的奇妙流转。"我们厨师一旦技艺精进,难免会结识贵人或重要人物,但无论何时都要牢记,该做的就去做,不该插手的绝不多言。"
李保国这是在传授生存智慧,将何裕柱视为家人,敞开心扉交流。
何裕柱认真倾听,他知道这些都是师傅为他好。
试问,谁会无缘无故教外人这些?只有至亲至近的人才会分享生存之道。“师傅,我记住了。"
李保国听后微微点头,随后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哦对,最近除了上班,尽量少外出,城里局势不太稳定,还有一些漏网的特务在城中流窜。"
"特务?"
他对这个时代所知有限,大多来自电视剧,至于真正的市井生活却鲜有了解。
听完师傅的话,何裕柱心生警觉。
看来,除了走街串巷的人贩子,市井中也潜伏着不少危险。"谢谢师傅,我年纪尚小,以后不会到处乱跑了。”
嘴上这么说,他心里已盘算起来:是不是该锻炼身体了?若真遇事吃亏倒还好,若是丢了性命可就太惨了。
这个时代不太平,没有几手防身本领确实不安全。
李保国的消息来自军管会。
作为鸿宾楼的大厨,他的交际广泛,对四九城的一些事比普通人更清楚。
建国初期,无论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