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像前,一个破火盆,残灰积了许久。+飕¢飕_小¨税,惘* \已\发*布*罪.新^璋¢劫·祠庙泥地上,几枚祭钱,围着一个泥绘的卦象。大贤良师张角伫立在这卦象前,眉头渐渐皱起。
“坎下兑上,困卦?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大凶之象”
“初九变爻。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见。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变爻也是凶。幽谷三岁不见?”
大贤良师张角默然不语。他此次前来,一是想看看故人老友,二是也存了份心思,请这伏羲庙的老道占上一卦,问问明年起事的吉凶。然而,看这庙中的样子,故人老友怕是魂归蒿里,只留下最后一副残卦,不知何时所占。
“”
周易一道最是艰深,张承负看了眼卦象,就知道自己看不懂。他带着两人去庙后寻找,最后在一处漏雨的草屋里,找到了一具穿着麻衣道袍的枯骨。那枯骨躺在草床上,身无长物,不知死了多久,又因何而死。他也身无长物,唯有怀中抱着的一块裂纹龟甲,还有七八卷极厚的竹简。
“易京氏嗯?龟甲上有卜辞?都是古篆,是大篆还是小篆?”
张承负小心拿起竹简,看了看那上面的小字,依稀辨认出“易”,“京氏”。而后,他又取下那龟甲看了会,上面的尽数是古篆,只认得一个“北”、“甲子”。这就到了他文化不够的时候了,他看了眼高道奴,对方更是一脸茫然,只得道。
“走!去请老师来!”
片刻后,大贤良师张角赤脚赶来,手中收了那几枚祭钱,用一个专门的祭碗装着,应该也是从祠庙中拿的。他低着头,沉默的注视着那草床上的枯骨,看着故人留下的最后遗骸。许久之后,他才幽幽叹道。
“你死之后,京氏易学,怕是失了道统,就此绝矣!”
“啊?老师,这老道人不是道士吗?怎么又变成了传承‘易学’的儒生?京氏易学?”
张承负茫然不解,这些经术的道统传承,实在过于古老繁复。哪怕它们才是两汉的文脉骨血,是深埋的儒、道脉络,却隐藏在纷繁壮阔的汉末英豪之下,不为后人所注目。唯有这个时代传承的儒、道宗师,才能把这些脉络一一理清。
“承负,儒与道,本同出于古巫,不过各有阐述与偏重,并无源流之异。?j_w¢x*s?.^o¢r*g^先民未知书,观星望气,问天卜龟,故有卦有符,有祝有咒。圣人因之,画卦为《易》,立礼为《周官》,是以巫为先,礼法随生,儒道皆从中出。所以,此间道人,传承《易》学,初为儒士,后入黄老,不过是思虑选择,一念之变。他的道统从未变过,就是这几卷《京氏易经》。而我等的道统,也一样,是这《太平清领经》。这就是儒道同源。”
大贤良师张角捋了捋短髯,说出了这一番“儒道同源”的论述。接着,他沉吟良久,才继续开口道。
“天下《易》之所传,为人所知的显学,自前汉起,无非《京氏易》、《梁丘氏易》、《费氏易》。京氏易起于前汉大儒京房,师从大儒焦延寿,传三弟子。这是‘今文《易》学’,与其他的‘今文经学’一样,以天人感应为核心,擅长占卜、阴阳。并以天象灾害解释卦象,推衍人事。往上可以批判朝中皇帝,往下可以预测乡间收成。”
“而若是以今古之说,看我《太平经》,那我等其实也是‘今文经学’。观星占卜,与谶纬相连,论天心影响朝政,论民心干预民间。‘今文经学’诸多脉络,可不仅仅满足于先贤论述,也凭‘天人之说’,高居于皇帝的权威之上,想做的可就多了!”
“《梁丘氏易》传自前汉梁丘贺,源自田何一脉,也是‘今文经学’。这一门同样长于占验,并且一度为显学。但本朝以来,《费氏易》兴起,逐渐通传天下,这道统却是‘古文经学’。这些‘古文经学’更重经文本义的理解,阐述字句间的义理、典章与制度,而与谶纬天象分割,也不再以天人批评皇帝。”
说到这,大贤良师张角顿了顿,神情很是肃穆的,注视着小弟子张承负,郑重道。
“这‘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正统争夺,就是这天下儒道文脉的生死之争!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已逝的大儒马融,和还活着的大儒郑玄。郑玄其实既通古文经,又通今文经及谶纬之学。但最终他走的路子,却是‘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从而‘正本清源’,立出一个古文的标杆正解出来!”
“郑玄注《费氏易》,《费氏易》兴,而《京氏易》遂衰。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