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棉花是从朋友那借的!这次回来我打算带走家里粮食,用粮食还债。
"
目前粮食仍属个人财产,公社尚未全面推行工分制,但时间不会太久。
李卫国此行便是取粮,趁家中粮食未被收缴,尽量多带出去。
无需讨论自私与否,李卫国只求自己与家人存活。
舍己为人的圣人非他,他只求自保。
"啊?"
村民们本对李卫国的聪慧钦佩,得知他用粮食抵债,纷纷摇头。
这不是败家吗?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李母和嫂子们脸色铁青,家中粮食仅够勉强维持,若被李卫国带走,全家将面临饥饿。
看着家人失望的表情,李卫国虽无奈,却不能说实话。
万一走漏风声,整个家族都会遭殃。
李有福在田间劳作时,听说小儿子回来了,立刻带着六个儿子匆匆回家。
半年不见,大家都很想念老七。
听说他还骑了辆崭新的自行车,穿着漂亮的工作服,李有福高兴得合不拢嘴。
他觉得儿子一定找到了好工作,不然不会有这么体面的装备。
小儿子带回的自行车虽说是借来的,但李有福认为这证明了他的好人缘和出息。
毕竟连村长的破车都没人肯借,而老七却能借到新车,这让他感到格外自豪。
不只是李有福,几个哥嫂也为老七感到骄傲。
在这个年代,全家都会支持最有希望的孩子,等他成功后再回报家庭。
毫无疑问,李卫国被全家人视为最有前途的希望。
就在父子俩快到家时,有人跑来说了个更令人惊讶的消息:老七带了许多棉花回来,要给每人做件新棉衣。
这消息让老五怀疑真假,但传话的人笑着说这些棉花是借的,可以用家里存粮抵债。
听到这个消息,李有福差点摔倒,心里五味杂陈。
作为经历过**的人,他深知粮食的重要性。
然而,看到别人对自己儿子的评价,他忍住没责备,只是默默感叹儿子的大方。
不管怎样,老七的心意是好的,总比挥霍无度强得多。
想到这儿,李有福扯了扯嘴角,对那个看似关心的报信者笑了笑:“不错啊,还是咱家老七有出息,刚毕业就想着帮衬家里!”
报信的人愣了一下。
看到父亲这般镇定,李家兄弟的心也渐渐稳了下来。
不就是拿存粮抵债吗?尽管拿去便是,家里余粮多的是,不在乎这点数量!
然而,等他们回到家门口,看见门前那两大筐棉花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瞬间崩塌。
天哪,这两筐棉花得用多少存粮才能换回?
“老七,这棉花……能还清吗?”
李有福仿佛已经看见了空空如也的粮仓。
李卫国早有准备:“爸,这些钱和票是我用在城里供销社买来的。
您看,棉花底下还有布呢!”
话音未落,他从棉花堆里拽出了几匹棉布,李家人差点当场崩溃。
这么多棉花还不够,现在又多了这些布,要是把家里的存粮全拿出来,恐怕也不够还债吧?
“老七,那辆自行车……难道也是你买的?”
李卫国哈哈大笑,竖起大拇指:“爸,您真厉害,一下就猜中了。
这车就是我借钱买的,不用急,一时半会儿还不上也没关系,以后慢慢还就行。”
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几张借据,给围观众人看了看:“爸、妈、哥、嫂,这些都是借据!”
我忍……我忍……你娘个腿儿!
李有福终于忍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