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棉花糖小说网 > 四合院:靠收情绪暴富 > 第23章 很多棉花

第23章 很多棉花

正酣睡之际,院子中的声响将他惊醒。′m¨z!j+g?y¢n′y,.?c*o′m`

刚想抱怨几句,便听到他的声音。

贾张氏、贾东旭、易中海、秦淮茹等人,包括四合院的所谓战神何雨柱,都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只能默默给予情绪值支持。

李卫国没料到练趟拳还能收获这种惊喜。

等到情绪值积累足够,李卫国骑着自行车离开了四合院,来到一家早早开门的小店,美美地享用了一顿早餐。

接近车站时,他选了个僻静处,把自行车收入系统空间,登上开往京西的公交车。

距离小王庄还有几十里路,李卫国可不会笨到一路踩自行车回去。

如今的道路不仅状况差,还很危险,若遇心怀不轨之人意图打闷棍,即便有系统辅助,他也无法保证安然无恙。

这个时代并未禁枪,他又不具备未卜先知的能力,一旦有人暗中**,躲避并不容易,纵使重生过一次,挨上**也绝不好受。

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李卫国在岔路口下了车。

沿一条向北的土路骑行十余分钟后,一个破旧的小村庄映入眼帘——小王庄到了!

找到一片小树林,他从空间取出两个大竹筐固定在自行车后座上,又背起一个绿色挎包,继续赶路。

没多久,几个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引起了他的注意。

"咦,小七,你放假回来了?"

"哎呀,小七,你骑谁的车呢?真好看!"

"乖乖,还带了两个大筐,装啥呢?让我看看……哇,这么多棉花!"

……

李卫国原名李七,新中国成立前,父亲没太多文化,给孩子取名颇为随意,大哥叫李大,二哥叫李二,到他这里自然就成了李七。

建国后统计人口时,**要为农民分配土地,许多百姓感恩国家恩泽,掀起一阵改名热潮。

于是,李大成了李卫中,李二变成了李卫华,李三名为李卫人,李四称为李卫民,轮到李七时,自然便是李卫国。

村里人习惯了旧称呼,依旧叫他小七,而非他的正式名字。

“叔叔、婶婶,我不是放假,而是已经毕业了!”

老燕京人重视礼仪,无论城乡皆如此。

村里的长辈与他打招呼,李卫国不得不从自行车上下来,站在路边应答。

“毕业啦?工作分好了吗?在哪儿上班?”

长辈们接**问,李卫国只能如实作答。

若被认为不懂礼数,不仅自己失脸,全家也可能受牵连。-2^8-看`书`网. ^追\最·新¢章\节!

不过,李卫国对此并不排斥。

前世的21世纪,虽然物质富足,但精神世界却显得匮乏。

邻里之间多年不见也属寻常,即便回到故乡,多数人仍是表面热情,少了旧日的情谊。

当时,科技与经济尚不发达,许多事情需要邻里互助才能完成。

例如建房、婚嫁甚至丧葬,除非人际关系极差,否则大多依靠邻里支持,独自完成的情况极少。

今**助我,明日我帮你,只要不是完全不通情达理的人,都不会被忽视。

走到家门口,李卫国已记不清下了多少次自行车,每遇熟人,便停下寒暄。

当然,这种情况仅限于他因在外求学鲜少归家才如此,若经常往来,便无需这般费事。

李卫国到家时,早已接到消息的母亲,带着儿媳们及一群孙子孙女已在门前等候。

见到小儿子,李母杨翠花激动得差点落泪,几位嫂子也笑得合不拢嘴,孩子们更是又蹦又跳,又喊又笑!

学校离小王庄虽仅数十里,但李卫国放假外几乎从不回家。

并非李卫国无情,只是实在没有经济能力。

来回一趟需花一块多车票钱,这对普通农家而言绝非小数目。

况且,每周仅有一天休息,还要赶车,半天时间就耗尽了。

公交车也不定时运行,大部分时间都虚耗在路上。

花费如此之大,却只能短暂停留,即便家人对他再好,他也无能为力。

这是时代的常态,不止李卫国如此,他的同学们大多相同。

母亲欢喜,几个嫂子亦然。

特别是大嫂、二嫂、三嫂和四嫂,可以说,李卫国是靠着她们的照料长大,她们心里早已将他视为半个儿子。

这也与李卫国从小就懂得事理有关。

即便是在觉醒前世记忆之前,他也并非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