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可不是好话。皇帝岂能天生就会?那是要吃尽苦头才能领悟的道理。”雍正郑重点头。
“儿臣明白。这皇位上的人,须得时刻警醒,不能过于安逸。“你去告诉弘历,做皇帝不是享福,而是担责任。
康熙叮嘱道。
“这弘历虽说也有功绩,却总觉得欠了几分沉稳。你要多教导他,莫要让他养成骄奢之气雍正躬身应是。
“儿臣必当谨记父皇教诲,好生管教弘历,绝不让他染上这等习气。
“去吧,望你能将这香话说进弘历心里。大清的江山,可不能败在这享乐之心上雍正退出殿外。
心中已在盘算该如何教导自己的儿子。既然天幕显示后世如此。
那就更要未雨绸缪及早调教才是。大唐位面。
“魏征,此子倒是个妙人。
李二将琉璃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眼中闪过几分兴味。
魏征捋着胡须。语气平和
“这位后世帝王,看似完美无缺,却引来如此争议,倒像是一道难解的考题。”房玄龄突然想到什么。
“这后世争议,会不会与科举选才有关?陛下您看,他虽提到军功政绩,却未曾说及选拔人才之事。
李二眼前一亮
“确实如此。朕当年设立科举,为的就是选贤任能。这位帝王如此富贵安逸,不知他朝中文臣又是如何选拔的?”
长孙无忌接话道
“听闻后世科举越发繁复,不知这位帝王在位时,考试又是何等光景?”
“说到这个,倒是让人好奇。”
杜如晦拿起茶杯。
若是选才不当,难怪会遭人非议。正说话间
天幕画面突然转换。众人不由得屏息凝神。新的画面徐徐展开。
意是一段关于科举考试的记载·····
【你知道史上最牛的一届科举精彩到什么地步吗?八卦密的吃瓜吃到撑,大佬密集的膜拜跪倒。】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这届考试全国40万人参加,最终录取进士38人,录取率低至0.097%。苏轼都只考了第二名,没办法,这届实在太牛了。】
【唐宋八大家这届就占了三个。宋明理学的引路人张载,程朱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程颢,吕惠卿、曾布、章惇,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成员,都是在这届。】
【这届进士上了《宋史》有列传的就有24人,而这一届的主考官是欧阳修。那么问题来了,苏轼是第二名,第一名是谁?】
【章衡,苏堤就是他建议苏轼修的。苏轼说他是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章衡有才这个事是毋庸置疑的,但比苏轼有才这件事就很有掰头了。】
【这届科举不仅有标志性的意义,精彩的八卦也很多。先说意义,这届科举是宋朝古文动的重要行动。我们现在看文言文还得看注释,了解古文的含义才能看懂文章,这就很难了。
【但宋朝初期曾非常流行“太学体”,读起来才难,翻译成白话都看不懂。因为这些文章的特点就是不讲人话,句句都是复杂的生僻字。】
【我们都知道欧阳修是这场古文运动的领袖,就是因为他看不惯这种故弄玄虚的文风好好整顿一下文坛。而机会正是1057年的这次科举。这次他作为科举主考官,只要打压太学体,树立新标准,文坛风向立马改变。】
“卧槽40万人!老祖宗卷起来也这么狠?
“苏轼都只能考第二,这届太离谱了吧!”
“不愧是神仙打架的朝代,这含金量绝了”
“录取率0.097%?现在高考都没这么恐怖”
“章衡:我才是第一名!为啥都在聊苏轼?”
“神仙打架我们吃瓜,这届太精彩了!”
“这一届真的是人类群星闪耀时啊!”
后汉位面。
刘秀目光如炬。
紧盯着天幕。
他本是马上得天下。
对这种文人雅事并无太多兴趣。但这一次。
他却看得入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