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发明之前,开花弹并非理想的武器,它误伤友军的概率远高于击中敌人的概率。.k!a~n`s\h`u+g,u?a?n′._c!o?m¨
杜寒解决了炮弹装药量的问题,接下来面临的便是引信的难题。
尽管他对各类引信的设计原理都略知一二,但他深知自己的手下难以完成质量过关的碰炸引信。
于是,他打算尝试使用延时引信。
尖头圆柱形炮弹采用失蜡工艺直接铸造,底部留有一枚拇指大小的孔洞,通过此孔灌入混合物并填满压实,再以蜡密封,便制成了一枚半成品炮弹。
引信部分则为一根空心木管,内部填充压实的材料,因其燃烧特性稳定,可根据药柱的长度设定燃烧时长,简易的延时引信就此成型。
发射前,需依据目标距离选取相应长度的引信,将其插入炮弹尾部的小孔。
当炮弹离开炮膛时,发射药点燃引信内的物质,待其燃尽即触发炮弹爆炸。
这一方式显然存在隐患,无论是装填还是发射过程,都有意外发生的可能性,但在现有条件下,唯有尽力优化每一步骤,力求减少失误。
首批五枚炮弹摆放在大炮旁,无论是经验丰富的刘汉还是普通军户,大家都对它们充满期待,虽见过炮弹,却从未见识过如此形态的。
五枚炮弹分别配装了五种不同长度的引信,对应射击距离为500米、1000米、1500米、2000米及2500米。
尽管标记清晰,但无人能确定效果如何,只能通过实际试射验证。
标定2500米的炮弹先行装填,该距离超出岛屿范围,炮弹入海溅起水花便消失不见,未能引爆。
标定2000米的炮弹尚未落地即爆炸,这种粗略估算设计的引信难以精准把控爆炸时机,能正常引爆已是不易。
后续射击中,一发成为哑弹,另一发表现优异,在触地瞬间爆炸,掀起高高水柱。
最后一发标定500米射程的炮弹即将装填时,杜寒莫名感到紧张,因它的引信极短。
校准角度后,炮队队长用力挥下令旗,“放!”
伴随击发锤落下,大炮喷出白烟并发出巨响,炮车随之后退,炮弹呼啸而出。
然而仅飞出三十米,炮弹突然炸裂,一股劲风扑面而来,包括杜寒在内的所有人下意识缩颈躲避。
炮位设在木栅栏的顶端,几根横梁因弹片撞击而断裂,脚手架也随之坍塌了一角。
好在试验期间此处无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即便如此,依然有人因此受伤。
杜寒等人站在炮台上观看测试,空爆之后,一块飞来的弹片击中了一名炮手的脖颈,那人立刻无声无息地倒下,待众人察觉时,他已经没有丝毫生命迹象。
“太可怕了!”曹变蛟惊呼。
之前他曾目睹过右百户所试炮,当时并未感到与红夷大炮有何差别,威力似乎相差无几。
然而这次不同,数十步之外的一声巨响,竟让一名炮手命丧弹片之下,若弹片击中自身……不仅是曹变蛟这样想,炮台上的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恐惧。
他们距离炮手并不远,一想到这些便不寒而栗。
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也引起了东山及屯粮城驻军的注意,金冠甚至派人来打听缘由,得知是杜寒等人试炮后便不再过问。
试验结束后,杜寒打算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先少量生产弹进行逐步测试,至于球形实心弹和圆柱锡罐则大批量制造,务必在冬季来临前储备千发以上。
到了九月初,柳河之战的后续情报陆续传回,孙承宗为掩饰马世龙失利的事实,在塘报中将其描述为“关外哨探巡河陷没”。
这意味着,明军的一些游骑在巡逻时与建奴交锋,导致参将李承先等多名将领阵亡,而建奴方面也损失惨重,双方可谓旗鼓相当。
孙承宗的如意算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仅称“巡河陷没”,将此视为执行公务时发生的意外,归类为偶然性的遭遇战。
“哨探”的表述则进一步强调这是在敌占区与建奴遭遇的结果,意外失败属于正常现象,这与孙承宗及马世龙等人无关。
假使这是一次精心筹划的“进攻”,如今遭遇这般惨败,针对孙承宗和马世龙的弹劾势必铺天盖地而来。
杜寒对此颇有微词,他认为孙承宗刻意淡化此次战斗的重要性,将其描绘成小股明军与建奴的偶遇,同时大幅缩小了明军的出动作战规模,并且对岳托一事只字未提。
依照孙承宗目前的思维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