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性烈如火:“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快行动吧,切莫拖延!”他话语间透着不容置疑的果断。
朱瞻基点头应允。
忽闻天际雷声滚滚,电光闪烁。
“看来要下雨了,若那朱祁镇的五十万大军真到了土木堡,再遇暴雨,情况会更糟,行军将受阻。”言语间满是忧虑。
朱棣眉头微皱,多年的战场经验使他对局势有着敏锐的判断力。
朱瞻基轻轻点头,不敢有丝毫懈怠。
只见他突然举手一挥,一把巨剑凭空浮现,迅速放大。
随即,他牵起曾祖父与祖父,直奔云端。
“外曾祖父,我们先行一步!”
朱瞻基御剑飞行,携祖孙三人腾空而起,以最快速度朝着目的地疾驰而去。
众人无不震惊,个个瞠目结舌。
徐达深吸一口气。
“这孩子,果然不错,非常出色!”
他不禁轻笑,唇角微微上扬。
蓝玉等人嘴角抽搐。
即便是曹国公李文忠,也流露出几分艳羡之情。
“厉害啊,确实厉害。”
他喃喃自语。
“罢了,不必多想,我们也该起程了。”
说罢,徐达摆手示意。
永乐、洪武两朝的军队已然整装待发。
此地乃大同关外。
此时大雨倾盆,雨水如注。
恰逢朱祁镇统领的五十万大军已在土木堡驻扎,然而此处已损兵折将,形势堪忧。
与此同时,瓦剌部的攻势愈发猛烈。
若非朱棣与朱元璋及时赶到扶植新君,历史恐怕将重演。
此刻,正统皇帝朱祁镇显得从容不迫。
他认为无论如何,大明军队定能战胜瓦剌部。
朱祁镇自信满满,声称自己足以对抗十个也先,击败整个瓦剌部。
他此举的目的只有一个——向敌人展现何谓王者之师,何谓雷霆之怒。
在他心中,最信赖的人便是王振。
因此,他将所有军事权力尽数交付于他。
那么,王振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他不过是个宦官罢了,区区一名太监而已。这种小角色懂什么?他会领兵打仗吗?完全是胡闹!他什么都不懂,只会溜须拍马,而且他心中的偶像居然是太宗皇帝。要是让太宗皇帝知道了,肯定会被气得不行。
就这个小小的王振,还能懂得什么谋略?他这个人极为自私,见到钱就两眼放光。这次领军出征,所过之处已经断粮断水,一路走来,饿死了不知道多少人。那些跟随太宗皇帝打过无数胜仗的老将们,看到这一幕时,都忍不住皱眉苦笑。
大军还没开战呢,还没到大同就死了这么多人,这简直匪夷所思。要知道当年太宗皇帝出征前,经过数月筹备,粮食绝不会短缺。如今这个朱祁镇草率行事,几天内凑出号称五十万的大军,结果这一路上饿死近万人,再这样下去,后果难以想象。
更让人气愤的是,王振还纵容士兵抢夺百姓粮食,所到之处,百姓颗粒无存。张辅和樊忠等人目睹这一切,实在忍无可忍。
“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再这么折腾下去,大明的精锐部队就要毁了。”张辅的声音带着几分激动。
“记得当年跟太宗皇帝打仗时,何曾受过这般委屈?现在的大明军队却被这个太监搅得乌烟瘴气。”
“若再不制止,列祖列宗的基业岂非毁于一旦?大明的军队难道就这么废了吗?”张辅咬紧牙关。
听了他的话,众人陷入沉思,连一向刚直的樊忠也点头赞同:“说得对,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尽快面圣请求班师回朝,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众人商议好后正打算上奏,却被王振手下的太监拦住。毕竟王振如今掌握军权,他手下的这些太监一个个趾高气扬,根本不把武将放在眼里。
“诸位将军,为何不去休息?站在这里做什么?难道又有新情况不成?”一个太监冷笑道。
且听吾言,若尔等依旧在外喧哗扰攘,惊动圣上,纵使尔等武将身怀百般武艺,也难逃一死。
此等宦官骄横无度,几近猖狂。
众武将何曾受此羞辱?嘴角微颤,隐忍不发。因关乎大明精兵存亡,只得强压怒火。
这些宦官仗着与王振交好,在此肆意妄为。尽管心中愤懑,然此刻大局为重,必须劝谏皇上班师回朝,不可再这般混乱。
一名宦官缓步上前,目光轻蔑,扫视诸位武将,连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