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默然无语,只觉头痛欲裂。朱瞻基在一旁忍俊不禁,却被朱元璋厉声呵斥:“你这混账小子,怎可如此放肆?那是你的血脉啊!”
“祖爷爷莫急,我们只是旁观者,尚有余地可以扭转乾坤。”朱瞻基无奈摇头,“距离正统朝开启还有时日,趁此时机多加练习才是。”
朱元璋越想越气,指着朱祁镇破口大骂:“这败家子,真是把我们朱家的脸面都丢光了!若非亲眼所见,打死我也不会相信他是大明的皇帝!”
画面上,朱祁镇慷慨陈词,众臣纷纷附和,唯有三杨心存疑虑,相互交换眼神。朱祁镇见状愈发激动,重重拍案高呼:“孤意已决,非破瓦剌,无颜居此宝座!”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无不喝彩,唯独朱棣心中暗恨,恨不得将眼前这个晚辈生吞活剥。
特别是那些将领,心中激动不已。
“圣上所言极是,圣上之言无误!”
“我等愿随圣上亲征!”
众臣议论纷纷。
此时,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微微摇头。
他们深知此战太过轻率。
画面之外,朱元璋等人怒不可遏。
“荒唐至极!这简直是荒唐!”
“难道竟无人劝阻?打仗岂可儿戏?”
朱元璋怒气汹汹:“且还亲征,他有何底气,何来胆量?”
如今朱祁镇年纪尚小,不过十几岁,便欲率军出征。
这无异于送死!
“虽知此战必败无疑,但未料其如此愚钝。”
朱元璋气急:“满朝文武,难道竟无一人敢言反对?”
……
朱元璋彻底震怒。
眼前的幼帝懵懂无知,一味蛮干。
即便早知朱祁镇必将领军,但他这般草率决策,更令朱元璋愤怒,怎会有如此后代。
一想起此君还有别号“门天子”,朱元璋简直气炸。
朱瞻基上前拉了拉祖爷爷。
“祖爷爷莫气,此刻生气又有何用?若实在看不过去,不如暂时回避,待正统年间到来,我们即刻前往便是。”
朱瞻基见状忙道:“不成,我们必须留下,定要看个究竟!”
“且看最终结果如何!”
朱元璋深深吸了一口气。
“眼下群臣竟无一人劝谏!难道大明朝堂已惧怕至此乎?”他说罢气愤难平。
朱瞻基笑言:“祖爷爷有所误解,实则有人挺身而出阻止北征。”
“哦?是谁?”朱元璋好奇起来。
“祖爷爷睿智,不妨猜上一猜?”
朱元璋目光微动。
很快他心中有了人选,便问:“莫非是于谦?”
“祖爷爷果然英明!”朱瞻基竖起大拇指。
“好了好了,别拍马屁了,看你生的好儿子。”朱元璋瞪了瞪朱瞻基。
朱瞻基苦笑一声,他又能如何?
他又能改变什么呢?
正当朱瞻基决心向太爷爷学习领兵作战之际,一道平静的声音悄然从众臣之后响起。
“或许这一战并不必打。”
此话一出,全场官员皆是一怔,齐齐循声望去。连屏幕前的朱元璋也忍不住激动起来,特别是朱元璋本人。
"莫非是于谦?是他阻止了吗?"
朱瞻基肯定地点了点头:"确实是他试图阻止,可惜未能成功,土木堡之役后,明朝差点亡国,全赖他力挽狂澜。"
朱元璋嘴角微颤。
"这么说来,大明能延续两百年,全靠于谦先生一人之力?“朱瞻基再次点头。
朱棣与朱元璋相视一笑,二人虽未明言,却已心知肚明,这于谦能挽救大明两百年基业,恐怕正因那场土木堡之变。
朱棣亦感叹道:”幸亏有他,不然后果难以想象。"
"待我回朝后,定派人寻访此人,查明其所在,务必重用。"
说着,他转头看向朱瞻基:“你知道于谦是何方人士吗?"
朱瞻基答道:”似是浙江杭州钱塘县一带。"
朱棣闻言默默记下此地,心中暗忖,待此次事务结束后,必定遣人寻访于谦,任其为首辅。
"好了,继续看下去吧。"
朱瞻基又说道。
画面中,众人目光聚焦于一位身穿蓝袍的官员身上,他便是赫赫有名的于谦。
只见他缓步上前,注视着朱祁镇。
"你刚才说什么?"
朱祁镇以为自己听错了,掏了掏耳朵,一脸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