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吵醒的李仲铭与刘红霞面面相窥,“爸这是怎么了。”
狂忍着怒气的刘红霞洗干净碗,闭眼握拳,深吸一口气,背对着儿子,恶狠狠说了句,“他发癫。”
甜?
糖都没放一颗,甜个屁!
……
晨光熹微,家属院子里香味就沿着街道,慢慢溢出来了。
经过育才街-72号门口的路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嗅嗅这股勾人的饭菜香,猜测这户人家又在做些什么好吃的,越闻越饿,越饿越想闻,继续捂着饥肠辘辘的肚子,找个街边小馆大快朵颐早餐去了。
灶台上的猪肉加热已经有一会儿。
块状的五花肉烧干净表层的猪毛,切成厚度匀称的肉片,在烧热的锅中加入新鲜猪肉,大火转小火,慢慢煸炒出多余的猪油,金黄的油脂灿灿,干枯的五花肉紧实,原本软糯的猪皮炒出水分,微曲焦香。
供销社这次进的猪仔偏瘦,苏楚箐去的早,得了块肥瘦相间、层次分明的肋条肉。此刻逼出了油脂,猪油的香味并不让人感到腻味,反倒越闻越香。不用炒糖色,就已经让人胃口大开,想要趁热夹起一块,品尝猪肉焦脆爆汁的馥郁口感。
锅里的猪油还冒着小泡,苏楚箐没有关火,迅速加入切好的大蒜、干辣椒、八角,以及少许的老抽调色。
橘红的火舌舔舐锅底,小火慢慢炒出辣椒刺鼻炙热的辣香。
等到肉片均匀上色,苏楚箐从瓷碗中捞起泡好的干豆角,平整放置于砧板上,手起刀落,切成五厘米左右长度的条状。挤压出多余的水分,加入锅中,继续翻炒两分钟,让依旧干瘪豆角的每一寸都裹上柔润的油脂,空气里干豆角淡淡的豆腥味幽幽飘散,这时候就可以加入凉水了。
随着清水的加入,切碎的干豆角被冲开,锅里浮起薄薄一层金色的薄油,盖上盖子,苏楚箐将炙热的火焰调小些,微弱的火苗慢慢烧着,厨房里豇豆与猪肉交织的香味却愈发浓郁。
干豆角是刘婶昨天晚上给的,为了感谢苏楚箐的帮忙,供销社的塑料袋装着,满满一大袋。刘婶在门市部买的是绿豇豆,晾晒出的豆角比起肉质肥厚的白缸豆,口感更加鲜甜脆爽,香味也更足。
趁着将干豆角焖煮到绵软的时间,苏楚箐掀开蒸锅盖子,袅袅蒸气随着竹盖的揭开缭绕升腾,厨房这片小天地恍若陷入云层仙境。
知微捧着还热乎的鸡蛋,嗒嗒从屋外跑进来,嗅嗅鼻尖,瞬间就对豆豆刚下的鸡蛋失去了兴趣。
将鸡蛋丢给哥哥,知微踮起脚,下巴抵在肉乎乎的手背上,伸着头张望,“这是什么,好香呀!”
浅色的竹编蒸笼里,冒着热气的肉园子外均匀裹上一层糯米,蒸熟的糯米颗粒圆润饱满、晶莹剔透,就像一颗颗刚从河蚌里取出的小巧珍珠。肉圆顶上还放着颗枸杞,枸杞的殷红配着糯米的纯白,光是看着就漂亮极了。
用筷子从上至下,没有丝毫粘连感,能轻而易举插/入中心,肉圆子就算蒸好了。苏楚箐如法炮制,一双木筷上一根叉着一个圆子,递出去,“刚出锅的珍珠圆子,尝尝看,有些热别烫着嘴。”
不像立马就斯哈斯哈咬上一口的知微,跟在妹妹后面进到厨房的知晏,先将刚从鸡窝里捡到的鸡蛋交给苏楚箐,才接过筷子。
含着滚烫的大半块肉圆子,知微张大嘴,粉嫩的小肉手扇摆,一个劲往嘴里散风,还不忘邀请知晏一同品尝。
“咯咯快次次看,尊嘟好次。”
“珍珠丸子?”知晏疑惑打量。
苏楚箐哭笑不得,倒了杯常温水,扶着杯子喂知微喝下,确认心急也要吃热丸子的知微没有烫到嘴后,解答知晏小朋友的困惑。
“珍珠丸子并不是用珍珠做的哦,是因为外面包裹的糯米形似珍珠,才得了这么个好听名字。”
但其实珍珠丸子的原材料就是猪肉。
珍珠丸子也叫蓑衣肉丸,早在《沔阳县治·生活习俗》一书中就有记载,是沔阳地区“三蒸”之首,更是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红事宴席以及节日庆典餐桌上常见的精致点心。
外表虽然花哨,做法却并不难。
四分肥六分瘦的猪肉剁成肉馅,为了口感更好,苏楚箐还在馅里加入了鸡蛋清和少量提鲜的鱼糜,与盐巴、胡椒等调味料一起混合均匀,同个方向搅拌上劲,搓成大小合适的丸状,滚上糯米就能上锅蒸,蒸好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意识到自己问了个傻问题的知晏耳朵尖尖泛红。红润的小巧嘴唇微微撅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