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个文臣的反应,自然是在朱元璋的预料之中的。
毕竟,他也知道。
设立内阁,在这些个大臣们看来。
不就是变相的恢复丞相制吗?
这让自胡惟庸事发以来,一直是忧心忡忡的文臣们,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只要丞相这个制度还在,不管他是叫什么名字。
内阁也好,中书省也吧。
文官们,就有赖以在朝堂上生存下去的资本。
否则,失去了这个“百官之首”的职位,让文官如何能为朝堂“效力”,又如何能抗衡那些骄横的武官勋贵。
和文官们不同的是。
武将勋贵们在听了这个消息,几乎是一瞬间就皱起了眉头。
甚至,不少人按捺不住的要上前进言。
但却被身旁的人按了下去。
朝着上方努了努嘴。
那边,武将序列之中,为首的汤和、徐达几个人,依旧是老来神在的拱立于前方。
似乎对朱元璋的举动,没有任何的反应。
这两位军中的大佬不动,其他的人,自然也没有跟着搀合的胆子。
只能是跟在后面,干着急。
这边。
群臣的反应,都是被朱元璋看在了眼里。
他的眼神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在群臣的身上不住的逡巡着。
片刻后,终于是询问道:“诸位,咱欲拟六人进入内阁,帮着咱参详政务。”
“你们觉得,有哪几人可入内阁啊?”
此话一说。
整个朝堂上瞬间就是炸开了锅。
文臣们,几乎是在一瞬间便是活跃了起来。
不少人都是目光灼灼的看着殿上的朱元璋。
“陛下!韩国公功勋赫赫,足智多谋,老成谋国,可为陛下参赞国事!”
“对!入内阁之人,非韩国公莫属啊”
“陛下……”
当时。
不少人是纷纷上谏。
当然,其中被举荐得最多的。
自然是韩国公李善长了。
李善长此人,乃是最早一批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文人了。
其功勋之著,可谓朱元璋麾下第一人。
无论是功勋还是威望,都堪称第一。
就连战功卓著的徐达、汤和等人,在朝堂上的威望,都要逊色三分,堪为文官之首。
事实上。
李善长自开国之初,便为大明文臣支柱。
特晋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位于诸公之首。
甚至,朱元璋还和李善长结为了儿女亲家,其子李祺迎娶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
李家受宠显赫,盛极一时。
但孤阳不长,李善长后面因为“不敬”朱元璋获罪。
而他的弟子胡惟庸,才因此而上位。
但即便是在胡惟庸任中书省丞相之时,李善长在朝堂的地位却依旧是超然的。
如今。
胡惟庸一死。
众文臣自然首推李善长为丞相。
这边。
李善长面对群臣的推举,本人却显得十分的淡定。
一直是目不斜视,脸上的表情很是沉重,也并不参与群臣的上谏。
直到片刻,朱元璋将目光望向了李善长:“善长,群臣都推举你入内阁,你意下如何呢?”
李善长听得此言,径直拱手:“陛下,臣如今年迈体衰,日益昏聩,德行不配……怎能再担此重任?”
“如此家国大事,岂能因善长一人而废之?陛下当另择贤能,方为上上之策。”
李善长一番言语,可谓是“情真意切”。
此刻的他,和狂热的文臣们不同。
他的心里,冷静得如同湖面一般。
他静静的看着面前那位朝夕相处的二十几年的大明天子。
可以说,在整个朝堂,几乎没有人比李善长更加了解这位大明的洪武皇帝。
刻薄、寡恩、喜怒无常、捉摸不透却又能力超群。
可以说。
朱元璋的身上,兼备了雄主和暴君的一切品质。
从胡惟庸事发,朱元璋便宣布废除丞相的那一刻起。
李善长就知道。
持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之位,在洪武这一朝。
已经正式宣布走下了历史舞台。
至少,在朱元璋大行之前,丞相之位,不可能再出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