绎的声音透着坚定和一丝激动。
英国公看了他一眼,没有再说什么,只又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出去了。
“公爷,二公子如今是越发像您当年的样子了。”管家笑着道。
英国公深呼一口气,却道,“是啊,只可惜,是个庶出。”
转而又吩咐,“润儿那孩子也有九岁了,告诉梅氏,日后润儿就养在我身边了。”
“是,奴才这就去办。”管家拱手。
这梅氏便是陈显文的嫡妻,英国公府的大少夫人。
梅家也是个大户人家,养出来的姑娘极好,可惜命不好,嫁给了陈显文这个不争气的,但上天又眷顾,叫她生下了一个儿子。
陈家的嫡长孙陈铭润,被母亲梅氏教育的极好,与他父亲截然不同。
如今英国公要把嫡孙带在身边亲自教养,恐怕陈显绎的心思,终归是白费的。
再回到宫里。
晚间宁琛用膳的时候,终于收到了吏部和户部商定好的折子。
看过之后,又稍稍修改了几处细节,就算是敲定方案了。
当晚便拟下圣旨,命人快马加鞭传下去,在靠着灵州近的几个州县挂榜。
到真正百姓们开始动起来捐粮食的时候,北岭关这边的军粮已经只能撑三天了。
但还好,楚家一早备下的粮,还有霍家送来的,又能多撑三天。
这便给了筹措粮食的州县六天的时间。
可刚开始的两天,百姓们捐粮并不是很踊跃,筹起来的粮食很少。
正当官府焦急之际,楚家多年行商积攒下来的人脉起了作用。
叶筠的外公和舅舅是皇商,亲自从自家商铺带头捐,不要朝廷还的那种,又给世交挚友们写信呼吁。
有了这一番动作,顿时就叫筹粮一事变得容易许多。
原本朝廷是借,但眼下就有很多商户百姓自发捐赠起来。
宁琛大为感怀,立即就又追加一道圣旨,凡是今岁捐粮者,免两年赋税。